穆赫兰道
《穆赫兰道》
周六有雨,没法出去玩,想着好久没看电影,看眼资料馆片单,发现居然还有《穆赫兰道》上映。立马去影迷转票小程序上找票,果然找到一张位置很好的待出票,光速买入。
《穆赫兰道》对于我来说是有一点了解又觉得很困难开始的电影,原因只有四个字:影史经典。是了,对于任何作品来说“影史经典”这样的评价是走入至高无上殿堂的证明,但对我一些年轻的观众而言,“影史经典”还意味着老旧、看不懂、晦涩难言,更别提这一部的作品还是大卫林奇。
前几年偶然一次机会,我有机会在影院看大卫林奇的《双峰·与火同行》,结束时整个人呆立在影院门口,情绪的冲击力太强烈,整个脑子被拉扯进双峰镇难以自拔,坐一个小时地铁回家躺在床上仍然魂不守舍。这就是我第一次看大卫林奇作品的体验,在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
今年有几次机会,在影院得以看到《八部半》《七武士》这样同样属于影史经典的作品,意外的发现不但没觉得老旧难熬,反而格外的喜欢,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一件事:
影史经典的好作品,不但领先于它所处的时代,甚至会领先之后的几个时代,毕竟搞艺术这件事它不是螺旋上升的。
说回《穆赫兰道》,剧情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懂。整部作品基本上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上半部分光怪陆离逻辑跳跃还有点神秘主义,观众肯定会看得有点摸不着头脑,但随着下半部分剧情的推进,观众很快意识到原来整个上半部分的故事都是一个离奇的梦,既然是梦那所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逻辑、感觉、剧情都变得有迹可循。
老实讲这个故事本身不复杂。但是如何将一个故事当中的人物、关系、情感、背景转换映射为一个梦,且这个梦的逻辑要符合故事中做梦者的情感逻辑,又要带有鲜明的梦的特征。这件事很难也很有意思。这里我仅仅记录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例如贝蒂刚出场,她和两个老人一同走出车站,脸上微笑不停,逻辑上这种微笑是对好莱坞的向往。但直觉体验上很不舒服,苍白的白光打在角色脸上,连续不断的标准微笑让观众心里发慌。要知道在这之前,神秘的黑衣女子,奇怪的调查员,离奇的车祸,故事刚刚出场的一切都让观众心里无所依靠。此时终于出现一个阳光下的角色,观众的心理刚形成依赖,犹如溺水的人找到稳定的礁石,但导演立马向观众暗示礁石的不稳定,一切又再次被冲回危险的浪潮中。
按照正常讲故事的逻辑,应该是故事讲到一半,角色的情绪受到很大冲击,因此做了个离奇的梦,梦醒后又继续完成故事的后续。但林奇的牛逼之处在于,他把梦和故事两部分拆的很清楚,先讲梦的部分,再讲故事,因果关系发生颠倒,这种观看逻辑的错乱和直觉逻辑的不断修复让观看体验如同坠入梦中般失去重力。在后半部分,观看会有解谜般的快感,观众会自动补全前半部分种种离奇之处,为每一个梦里的角色重新找到对应的现实坐标,同时意识到,梦和现实其实是同一个故事主人公主场视角和客场视角变化产生的变体,梦即是人现实欲望的投射。
以上只是故事上令人着迷之处,这部作品还另有其他趣味,这些趣味独属于大卫林奇,我也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却让人回味无穷。例如,梦世界当中并不是每一个人物都和现实一一对应。在梦世界当中存在一处与世隔绝的舞台,当中坐着一名神秘男子,背后是红色丝绒幕布,梦世界中他打过几次电话,找那个女人,强迫导演拍戏,派出神秘的牛仔杀手。这个奇怪的组织到底是什么?是主人公大脑某处维系梦和现实的“脑中之神”么?还单纯是导演有意设置,超脱电影之外的第三伟力?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在《双峰》当中也看到过类似的场景和人物。(还有影片开场两个奇怪的办案警官)另外一处是连接梦和现实的“寂静”演出,这场演出意味着什么?我第一感受有点类似提线木偶,声音和表演者分离,是在暗示梦和故事的关系么?整个演出像是古老的祭祀现场,让人灵魂不停震荡,唤醒。
我没法讲自己完全看懂并理解《穆赫兰道》的每一处细节,这其中仍然有很多模糊不清让我纠结的情节,但也正是这些暧昧难明处让人为它深深着迷。电影在一声枪响后走向结束,死亡的结局仿佛又和梦境里的尸体构成循环,现实就这样再次指向梦境,梦和现实清晰的边界再次模糊不清起来。我还在迷迷糊糊的琢磨一切,舞台高处蓝色头发端坐的女人突然直直地看向我,她说:
“Silencio!”